西元前486年,亞哈隨魯王是波斯國國王,波斯帝國統治127省,橫跨現在地圖歐亞非三大洲,其中以色列民族也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中。
亞哈隨魯王原妻瓦實提非常美麗,王在位第三年,王在皇宮擺設宴席,吩咐太監請王后瓦實提頭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瓦實提被王傳喚時沒有過去,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王非常憤怒,結果王妃的位子就被奪走了。
王想要將皇后的位份賜給更好的人,於是招聚許多女子到皇宮所在的書珊城,其中包含以色列人-以斯帖也被召進宮(以斯帖從小父母就雙亡,被末底改收養)
所有被召聚的女子統一交給希該掌管。按照當時的規定,每個女子必須潔淨自己的身體12個月,之後按照順序依次被王召見,晚上進去,隔天回到女子第二院,除非王喜愛那女子再次召見,否則就無法再次見到王,以斯帖在等待被王召見的期間,都做好掌管者希該所吩咐的事情,為人謙虛,因此希該很喜歡以斯帖,非常照顧她。
輪到了以斯帖被王傳喚入宮見王,所有被召見的女子中以斯帖最符合王的心意,於是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

當時在王面前有一個大紅人-哈曼,他的官位高於所有官臣,王還允許眾臣跪拜哈曼,唯獨末底改不願如此做,因此哈曼懷恨在心,想盡辦法想害死末底改,以及末底改所屬的以色列民族。
有天,哈曼在王面前說盡以色列人的壞話,請王下令消滅以色列人,王聽信哈曼的言語,下令某日消滅所有以色列人,此消息傳遍了各省。
末底改知道這消息後,透過人告訴王后以斯帖,請她去見王,求王拯救以色列民族。但當時是無法隨意去見王的,需要有王的召見,才能見王,否則會被處死。而以斯帖已經有30天沒有被王召見了。

以斯帖透過太監告訴養父末底改說:
「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
末底改聽到以斯帖的傳話後,回覆給以斯帖說:
「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以斯帖聽到養父末底改心情深刻的傳話後,透過太監傳話給末底改說:
「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
末底改按照以斯帖的吩咐去做,以斯帖也帶著「死就死吧」的心情為民族禱告。她不吃不喝、擺上性命禱告,並跟所有以色列百姓一起流淚禱告,如此禁食禱告了三天三夜,如此豁出性命的來預備跟王見面的時間。

以斯帖帶著必死的覺悟去見王。她愛著王,懇切地禱告祈求 神讓王也愛她。王雖然沒有呼召以斯帖,但是看到以斯帖帶著勝過死亡的愛上前來時,王的愛就爆發出來,王問以斯帖說:「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
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要預備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
第一次的筵席,王妃以斯帖沒有說自己的願望是什麼,而是請王帶著哈曼隔日再來赴宴席一次,在第二次的酒席筵前,王又問以斯帖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
王后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王問王后以斯帖說:「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誰?這人在哪裡呢?」
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
王聽了以斯帖的話,為以斯帖達成了她的願望。

遇到問題時,憑<你們自己>是無法解決的,所以一定要與< 神>見面並討論,讓< 神>為你達成「你的願望」。<與 神見面之時>就是「機會」。 神會察看禱告之人的<態度>、<內心>和<靈魂骨髓>。
不論<自己想解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懇切地禱告, 神才會垂聽<那懇切的禱告>而替你解決「問題」。
<王妃以斯帖>在以色列民族被冤枉而瀕死之際,禁食禱告了三天,最終 神與她見面了。
神透過<亞哈隨魯王>垂聽她的願望,結果反而是「哈曼」遭受審判,「以色列民族」則活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