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想過,被譽為自由世界最強盛的美國,在新冠肺炎浪潮的襲擊下,會是全世界疫情最嚴重,確診數與死亡數雙雙居冠的國家。這當然跟美國總統川普初期沒有採取積極應對的措施有關,但這也反映出美國長期以來貧富不均、缺乏醫療福利,以及種族之間的問題。
以最先爆發疫情的紐約州為例,當地非裔、拉丁裔的死亡人數是白人的15倍,這和他們多半從事較低收入、勞動密集的工作有關,再加上他們多居住在較為狹窄、集中的空間,增加了染病的機會,也因為本身固有的健康問題,增加了併發症與死亡的風險。
參考資料: 紐約窮人多死15倍 黑人拉丁裔重災
把目光轉移到新加坡,一個印象中科技發達、有秩序的先進國家,在1月21日出現第一例確診案例後,2個多月的時間確診案例低於1000例,但卻在4月突然暴增至超過1萬6000例。這過程中新加坡政府一直把防疫重點鎖定在居住在宿舍的營建業移工,集中管理、專車接送至工作場所,政府認為只要控制住移工的感染,新加坡整體就會安全;民眾在社群媒體上的言論也反映出同樣的思維,他們認為移工公衛水準低落,疫情都是他們帶來的,而對於嚴格甚至近乎不人道的管制,新加坡人也普遍認為,移工還能夠在新加坡工作就應該要感恩,而不是要求更多。
新加坡政府將宿舍裡的移工視為「他者」,視為新加坡這家「公司」的「員工」,而不是新加坡這個「社會」的「一分子」,這讓他們輕忽了移工宿舍外潛藏的感染危機,進而在4月迎來第一波疫情的爆發。
參考資料:馬來西亞「鎖國」下貧困華人家庭悲歌,讓我看見肺炎與貧富差距是不分種族的
參考資料:「你們、我們」思維的代價:新加坡疫情,為何因移工宿舍感染失控?
回到台灣,我們非常靠近疫情發源地──中國,兩方在商業、民間交流上密切往來,卻能夠直至今日仍維持確診病例不超過700例,死亡人數僅有7人,不可不謂之一項防疫成就。但也因為台灣人對於健保制度、口罩國家隊以及防疫成果的「驕傲」,在對待海外的「他者」時,歧視與偏見也在過程中不自覺地顯露出來。
台灣新增病例從本土病例轉為移入病例為大宗後,網路上對於海外回台確診的案例,表現的極不友善,將他們貼上「有錢出國玩、有錢出國讀書,染疫才回台」的標籤、以及其他惡意的咒詛文字。但民眾普遍忽略了同樣是『海歸台人』,每個人的出國動機、染疫情況都不相同,只是一味地劃分海外的「他們」和在台灣的「我們」,似乎越強烈的譴責台灣就會越安全,實則不然。
在案32的印尼女移工於隔離病房直播後,新聞媒體的報導除了聚焦在此舉的風險與法律問題,有一部分的標題與內容也指涉到對於「移工身分」、「國籍」、「性別」等身分標籤的偏見與歧視,強調她的無知,以及文明較為落後的刻板印象。其案會收到關注,是因為這是當時少數確診前大規模移動的個案;但同樣是外籍人士染疫並造成可能的感染危機,3月份離境後確診的澳洲音樂家,在台灣9天參與公開行程接觸124人,離台後也在醫院病房直播,但媒體的報導卻是以「報平安」來描述,其中對於可能造成的風險或法律問題皆未提及,與性質相似的案32相比態度大相逕庭,是什麼造成了其中的差別?新加坡的情況殷鑑不遠。
參考資料:"案32"女看護開直播 隔離病房曝光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武漢肺炎/澳洲音樂家開直播報平安:「我的精神不錯呢!」
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種新興的傳染病,感染的對象是人,並不會區分國籍、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只要被傳染就有機會得到。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得病的機率似乎不是人人皆同,治癒的機率更是。某些族群的工作模式、社經地位和生活模式,讓他們成為染疫的高危險群;而是否有錢、國家的醫療制度的差異、醫療水準等因素,則會直接影響到病患痊癒的機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原本被隱藏在日常底下的種族、階級差異,以及國家發展程度的差異等,像是被拉開拉鍊一般,揭露在眾人的面前。
我們看見了這些問題所引發的問題,是該選擇視而不見,還是該視為上帝給予人類的一記警鐘,進一步的反思與修正行動呢。誰都想站在「我們」的這一邊,遠離引發問題的「他們」,但或許在某個情境或事件底下,你所處的群體成為了「他們」,遭受到同樣的批評、差別對待和社會輿論。換個位置思考,我想無論是誰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